人老了,走不动了,有一件事最好守口如瓶,才是真聪明
图片
《太平御览》有言:“祸从口出,病从口入。”
现实里多少老人守不住嘴,结果坏了事。
总觉得自己走过的桥比儿女走过的路多,便忍不住对晚辈的生活指手画脚。
殊不知,话多了是絮叨,管多了是灾祸。
人到晚年,学会闭嘴,才是给家庭积福,给自己留体面。
杨绛先生晚年深居简出,极少议论他人是非,她曾告诫:“人到了一定年龄,就要学会,不多事,不多言,不多心。”
守好嘴,才能守住晚年的福气。
一个家最大的不幸,有个爱说教的父母
《增广贤文》有言:“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。”
说话是门艺术,尤其是对家人。
一句不合适的话,能把积攒半生的情分都耗光。
父母总觉得自己的话是金玉良言,可在儿女那里,过度的说教就是紧箍咒,念得越勤,反抗越烈。
胡适先生曾写过一段往事,让人读来唏嘘。
他的伯母是个出了名的“管事精”,从儿子的工作到孙辈的婚事,没有她不插手的。
儿子想辞去公职创业,伯母天天在堂屋里哭骂,说他“放着铁饭碗不要,就是不孝”;
孙女想嫁个外地小伙,伯母跑到男方单位闹,说“我家姑娘金枝玉叶,岂能被你拐跑”。
后来儿子生意做成了,却再没登过家门;
孙女远嫁后,十几年没回过老家。
伯母临终前拉着邻居的手哭:
“我掏心掏肺为他们好,怎么就成了仇人?”
她到死都不明白,那些自以为是的“为你好”,早已变成最伤人的利器。
南怀瑾先生说:“家庭和睦,是人生最大的福气。”
一个家若没了和睦,纵有金山银山,也填不满心里的空洞。
人到晚年,最怕的不是衰老,而是仍想掌控一切。
时代在变,儿女的路终究要自己走。
话说得太多,反而显得廉价;事管得太宽,只会让人窒息。
真正的智慧,是学会闭嘴,让儿女在跌撞中成长,在试错中成熟。
唯有少些说教,多些体谅,福气才能在屋檐下慢慢滋生。
图片
保持边界感,是一场修行
《论语》有云:“君子和而不同。”
走得太近,是一场灾难,尤其是家人之间,失去边界感,再深厚的感情也会逐渐被消磨殆尽。
守住自己的精神领地,尊重别人的世界,既是对他人的成全,也是对自己的保护。
张老太太有个独子,婚后与儿媳同住一个院子。
起初,老太太总爱往儿子屋里跑,今天嫌儿媳炒菜太咸,明天说小两口起得太晚,甚至趁他们不在家,翻箱倒柜整理东西。
儿媳忍了半年,终于和儿子大吵一架,说:
“这日子没法过了,要么你妈走,要么我走。”
儿子为难之际,张老太太突然醒悟,搬去了后院的小厢房。
她不再插手儿子的家事,只是在儿媳怀孕时送去自己腌的咸菜,在儿子加班晚归时留一盏灯。
半年后,小两口反倒常来后院陪她说话,院子里的笑声比以前多了不知多少。
周国平说:“分寸感是成熟的标志,人际交往要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。”
保持边界感,不是疏远,而是恰到好处的温柔。
你有你的生活,我有我的节奏,互不打扰,彼此尊重,感情才能细水长流。
那些总是试图掌控他人的人,表面上看似强势,实际上却在不断消耗自身的福报。
适时退场是理解,是包容,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,守住了距离,才能守住人生的安宁与福气。
图片
晚年最好的投资:经营好自己
《菜根谭》有言:“处世让一步为高,待人宽一分是福。”
太多老人将全部精力倾注于子女,却唯独忽略了自己。
他们为子女操心半生,晚年仍不肯放手,结果换不来感激,只留下疲惫。
晚年最好的投资,不是为儿女铺路,而是为自己修行。
杨绛先生晚年时,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锺书相继离世,她却未因此消沉。
她整理丈夫的手稿,出版自己的散文,甚至在92岁高龄时写下《我们仨》,记录一家人的温情岁月。
曾有记者问她:“您一个人,不觉得孤独吗?”
她淡然回答:“我还有许多书要读,许多字要写,哪有时间孤独?”
即便年岁已高,她依然保持着规律的作息,每日坚持读书与写作,精神世界依旧充实丰盈。
杨绛说:“人生实苦,但终归要自己走完。”
经营好自己,是对人生最大的负责。
你把自己的日子过精彩了,家人才能少些牵挂,多些安心;
你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,才能给身边的人带去正能量。
你有自己的爱好,有自己的圈子,有自己的精神寄托,日子才能过得有滋有味。
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,是对儿女最大的支持。
多读书、养花、散步、会友,让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,走得体面而有力量。
▽
《陋室铭》讲:“水深不语,人稳不言。”
做人,说到底就是修心,修一颗不妄言的心,日子才能顺遂。
晚年的智慧,不过是懂得让一步、宽一分、爱自己。
你对他人多一分体谅,福气便随之增添一分;你对他人少一分干涉,福报则会更深厚一分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